作为殡仪服务的最后一个环节,火化师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和对家属最好的安慰,就是以谨慎的态度、娴熟的技能进行火化操作,送逝者安静、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最终为逝者家属奉上一捧“象牙白色、没有任何杂质”的骨灰……
据新华社消息,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24日至28日在京举行,来自27个省(区、市)的54名火化师经过实际操作技能考核、理论知识考试和个人能力展示等环节,决出特等奖3人、一等奖12人和二等奖15人。特等奖3名选手分别是来自北京市八宝山殡仪馆的魏童、王元元和来自江西省南昌市殡葬管理处的魏中山。
火化师翻动正在焚烧的尸体(资料图)
据了解,我国殡葬行业职位分为职业殡仪服务员(遗体接运工、殡葬礼仪师)、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防腐师、遗体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公墓管理员(墓地管理员、骨灰管理员)等几大类。
此次竞赛以《遗体火化师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是2015年中国技能大赛——第五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一部分。根据相关规定,获得职业决赛第1名并符合相关条件的选手,可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前3名的选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并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具有技师职业资格的,可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除了神秘,人们对火化师这个职业知之甚少。要想胜任这份“关乎死者尊严和生者感受”的工作,火化师必须经过严格培训,跨过技能、体能、心理和沟通这四道关。
技能关:火化师不仅仅做“火化”
遗体交接、遗体调度、就位核对、炉膛清理、人炉核对、火化操作、骨灰检验与发放——火化师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大有学问。比如,逝者的年龄、身高、骨骼和健康状况,会影响火化时间和流程。年轻或骨骼较大的遗体,火化需要更长时间;逝者患传染病,火化时需要严格消毒。再如,火化机器越来越智能化,很多还是触屏操控,从使用到保养都需要专业知识。
火化师翻动正在焚烧的尸体(资料图)
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殡葬行业共有职工近83000人,面临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才储备不足的瓶颈。相关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薄弱、社会观念阻碍等都是制约因素。
体能关:每天在四五十度高温下工作10到12小时
做一名合格的火化师,体能好是必须的。北京东郊殡仪馆负责人介绍说,殡仪馆一般每天6点供应早饭,所有员工都是四五点钟起床往单位赶。日常情况下,6点半就开始有业务,个别也有5点开始的,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年三十、大年初一有送别仪式,也要开炉做好服务。
无论是北方地区习惯早上举行遗体告别,还是南方地区习惯下午火化,火化师平均一天要工作10到12小时,大多数时间都要在炉边站立观察。火化炉的温度一般在摄氏600度以上,火化师常年在摄氏四五十度的环境下工作。
“我们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每天整个人都是浸在汗水里。”这是很多火化师描述的工作常态:“由于粉尘污染,很多人的呼吸系统都比较敏感,也有消化系统出问题的。”
心理关:不怕面对遗体,最担心社会偏见和歧视
长年接触遗体,火化师往往比常人能够承担恐惧和心理压力。火化师在开始工作前首先要确认遗体的准确性,这就意味着他们可能会看到各式各样的遗体,包括受到重创和高度腐烂的遗体,此外,他们还有可能接触带有烈性传染病的遗体,其中有些还有家属隐瞒不报的情况。
火化师将火化好的骨灰拉出来,放在冷却室进行冷却。(资料图)
“最担心的还是社会偏见和歧视。”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说,不少火化师反映过在生活中遇到择偶困难、亲朋厌弃等情况,也有一些火化师为了保护孩子在校不受排斥,刻意隐瞒自己的职业,在家长职业调查时填写“民政局”。
近年来,在一些重特大事故和灾难发生后,殡葬服务行业的员工总是挺身而出,帮助善后。一些地方已安排专门经费为这些人提供心理辅导,但是针对这一行业的岗位津贴等相关保障制度还很滞后。
沟通关:和逝者家属的沟通有学问
失去亲人,对任何一个家庭都是难以承受之痛,在送别逝者的最后一程,火化师与逝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
“你好!欢迎!再见!请留步!”这些都是我们这个行业的服务禁语,一位从业多年的火化师说,在那样的场景里,和逝者家属沟通很容易出现问题,一些家属的情绪往往难以自控,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发生冲突。
民政部负责人表示,殡葬服务人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逝者和生者,在尊重逝者的同时还要充分感知家属的心情,因此对礼仪规范、文明用语和行业禁忌语言都有明确规定。2016年将修订《殡仪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我们将增加炉前告别仪式,这就要求对遗体火化师的服务更加标准化,包括与逝者家属的沟通服务、炉前礼仪都需要制定相应规范。
全国首届遗体火化师职业技能竞赛在京举办,给这个特殊群体提供了切磋技艺、交流情感的机会。且让我们走近他们,听听他们的心声。
曹连兴:我从来没有看轻自己
“正常遗体火化50分钟到1个小时,除非身材比较特殊。”今年51岁的曹连兴来自江苏省常熟市殡仪馆,初次接受采访就认真地向记者普及起专业知识,没有半点局促回避。
1997年,担任驾驶员的曹连兴看到殡仪馆招聘火化师的通知,突然萌生了改变人生的念头。“我这个人天生胆大,又是当兵出身,人家不敢的事情我都敢,当时很想去试试看。”
那时,30岁的曹连兴已经结婚,孩子也已经10岁,家人一听他要干这行,纷纷表示反对。“18年了,我很有成就感,每次送走一位逝者,家属都会从内心感谢我。现在战友聚会,大家都会找我,都很尊重我,我也不会看轻自己。”
这位“把全部精力投入进去”的火化师在这次比赛中是年龄最大的一位选手,也是职业技能等级比较高的。
火化师将骨灰中的杂质挑走(资料图)
“不要以为我们只是烧烧炉子,其实我们的工作技术含量很高。骨灰既要烧得完整,还要保持洁白,不能冒黑烟,当天全部工作结束后,还要待炉子冷却后清理炉膛,防止堆积物阻塞。一年一万多具遗体,10个火化师,工作量很大。”曹连兴说,从遗体运送到火化车间开始,接收确认、请家属选择火化炉、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一丝差错。
如今,曹连兴在当地很有名气,“亲戚朋友家里有白事都会请教我,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安排。”更令他欣慰的是孩子对自己工作的认可:“我的孩子很爱我,慢慢也接受了我的职业,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别人:我的父亲是火化师。”
刘勇:我还会干下去
“当初是因为亲戚推荐,我就懵懵懂懂地报考了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殡仪系,进了校门才知道以后是去火葬场上班,刚开始不适应,学了3年才找准自己的定位。”遗体火化师刘勇说。
如今,33岁的他是上海市益善殡仪馆炉化部副经理,管理着40多位火化师。
益善殡仪馆处在人口集中的上海市区,同时承接宝山、龙华两大殡仪馆的火化任务,目前每年承接的遗体火化量在5万具左右,算是全国第一,25台火化炉每天平均工作量在140具左右。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刘勇将40多位火化师分班轮值;为保障服务质量,他要求每位新入职人员用半年到一年时间熟悉殡仪馆各项业务流程,接受从心理到技能的全面培训。
“一般来讲,我们每班每天工作时间为10到12个小时。碰到业务高峰,每天250到260具遗体,下班就更没点儿了。”刘勇说,“这次来参加比赛,也是想和同行交流,了解全国各地的殡仪馆特别是火化部门的工作流程、风俗习惯,看看在操作管理和技术处理上有什么可取之处。”
刘勇认为,人们过去对殡葬服务人员的印象就是“灰”“土”“粗”,如今,火化班组的成员结构、学历层次逐步优化,年龄越来越年轻,设备和技术也在更新换代,比如,因为靠近居民区,火化炉的烟气排放就需要更环保。
“时代在进步,我还会干下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队伍素质一步步提升,我们会提供更加专业的殡葬服务。”刘勇说。
火化师将骨灰处理好放入骨灰盒(资料图)
徐洋:工作顺利、家人幸福健康,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进校后我也有过顾虑、害怕,后来经过老师引导和与同学交流,慢慢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90后徐洋个子很高、样貌清秀,说起话来总是面带微笑。
这个出生在云南乡村的小伙儿在家人支持下选择了收入比较稳定的殡葬行业。但是,现实生活中,他发现观念禁忌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依然很大。“我们洗车、吃饭时都不敢透露职业身份。”
2014年1月,徐洋新婚,他的父亲遭遇交通意外事故身亡,家里很多亲属都认为是徐洋的工作折损老人的阳寿。徐洋说:“我一直很难过,可是我不会放弃,因为我的父亲生前一直支持我……”
父亲的鼓励,给了徐洋巨大的心理支撑。他勤学苦练,在上学期间就获得国家级大赛金奖。现在,与他一个专业的妻子同样给予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宝宝才4个月大,因为要哺乳,每天天不亮夫妇俩就要带着宝宝到单位上班。
“宝宝很辛苦,希望以后生活稳定了,能让他快乐成长。”徐洋说,“工作顺利,家人幸福健康,是我最大的追求。”